秋天,總是充滿收穫和喜悅。
  歷史的指針走向又一個重要時刻——2014年10月20日,中國共產黨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將首次以全會的形式專題研究部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行進在現代化徵程中的中國,到了關鍵一躍的歷史節點:距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2020年,還有6年;距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2049年,還有35年。
  這是決定民族命運的歷史跨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複雜多變,中國共產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必須走依法治國之路,才能完成這一艱難但必須完成的歷史使命!
  改革開放法治引領破障闖關
  依法治國寫入憲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確立了國家發展中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一系列重要制度,夯實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永葆本色的法治根基。
  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偉大歷程中,中國法治建設始終砥礪前行,一件件法律從無到有,把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銘刻在光輝的法典之上。
  改革開放之初,引進外資任務緊迫,當《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1979年頒佈時,世界為之一震。我國外資立法逐漸完善,最終建立起以三個外資企業法為主幹的外商投資法律體系。之後,“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寫入憲法,改革成果和發展目標在最高效力的法律中得以確立。
  21世紀初,我國加入WTO,國家在投資領域清理了2000多個法律文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與國際規則對接,以法制化的方式進一步確立了改革開放的新優勢。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張文顯說:“一直以來,我國法治探索既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又推動了改革開放,難度不亞於改革本身!”
  回溯中國30多年改革開放和快速增長歷程,法治建設始終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保駕護航——200多部現行有效法律、700多件行政法規、近9000件地方性法規……
  依法治國寫入憲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確立了國家發展中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一系列重要制度,夯實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永葆本色的法治根基。
  改革開放越往深處發力,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就越顯緊迫!當前,中國改革面臨“啃硬骨頭”、打破利益藩籬的嚴峻挑戰,必須大刀闊斧,才能凝聚更大社會共識、調動更強社會合力。
  今年9月29日,新一輪改革重要試驗田“上海自貿區”迎來了成長的周歲;不久後,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制定的全面深化改革一攬子方案也將實施一周年。
  運行一年來,上海自貿區內企業新增1.4萬家。“亮麗的成績單”讓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朱民打開了話匣子。他首先談的不是經濟而是法治,“在相關法律法規‘暫時調整’的保障下,自貿區的各項改革得到了市場和企業的認可”。
  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國務院在自貿區內暫時調整有關行政審批後,《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今年8月1日正式實施,標志著自貿區改革更加註重法治思維。
  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我國的制度建設總體狀況有了很大的不同——以前很多方面沒有法律,無法可依,需要邊改邊立,現在的情況是,國家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總體上已經有法可依。
  “凡屬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時強調,“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今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決定,授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沈陽等18個城市開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試點工作。這次授權開創了司法領域進行“試驗性立法”的先河。此前,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國務院在廣東省暫時調整部分法律規定的行政審批的決定,以加快政府職能轉變……
  “如果要說前30多年的法治發展和當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建設需求有什麼不同?”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李曙光說,“最大的不同在於,今天法治應成為政府與市場的‘平衡器’。”
  李曙光認為,在政府與市場兩者作用不可偏廢的情況下,更需法治之腦去控制政府與市場之手,彌補它們的失靈現象。更重要的是,隨著未來經濟社會良性發展,法治將在中國市場經濟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形成了以憲法為統帥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是我們取得的重大成就。實踐是法律的基礎,法律要隨著實踐發展而發展。
  當前,全面深化改革是最大的實踐。中國社科院法學所所長李林說,“從改革開放中走來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正面臨全面實施的重大窗口期。”
  全面小康法治鑄就公平正義
  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越是臨近,人民群眾對依法保護公平正義的期待越是熱切。
  曾經的湖南省藍山縣毛俊村,是一個遠近聞名的“法外之地”:村霸橫行、幫派林立、宗族勢力各據一方。如今,用“國法村規”取代“江湖規矩”,通過建立公開透明的監督機制,村民觀念和村裡風氣發生了根本變化,成了讓周邊鄉鄰羡慕的平安、富裕的小康村。
  由亂到治,在現任村支書廖仁旺看來,這是依法治村、民主管理的結果。這個村的變化是一個因“依法善治”而走向小康的時代縮影。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在法治護航下,中國人邁向小康的步伐堅定而自信——
  2004年,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載入國家根本法;2007年,物權法施行,對公、私財產權利作出法律規定;2011年,國務院頒佈新拆遷條例,切實保護公民財產……
  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越是臨近,人民群眾對依法保護公平正義的期待越是熱切。
  現實中,執法不嚴、司法不公問題仍然比較突出;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侵犯公民合法權益現象時有發生;辦關係案、人情案、金錢案,甚至徇私舞弊、貪贓枉法屢禁不止……司法執法機關有法必依、執法必嚴,成為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更大期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提出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所有司法機關都要緊緊圍繞這個目標來改進工作,重點解決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深層次問題。
  維護公平正義的改革已在破題。今年9月,上海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先行試點,中國首批289名法官助理、檢察官助理接受任命。確保法院、檢察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真正實現權責一致,才能實現“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使司法切實成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關口”。
  不只是司法保障層面,人民群眾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都需要通過法律“落地”,照耀公平正義之光——教育、住房、養老等社會領域的權利獲得更充分保護;食品藥品、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等直接關係生命健康的權利能夠更充分實現……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說:“依法治國,人們不會只看制定了多少法律,更看你落實了多少。如果法律只是掛在嘴上、寫在紙上,不落實到行動中,那就談不上法律的尊嚴和權威。”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全社會尊重法律、信仰法治、全民守法的共同價值追求——
  改革開放帶來了全社會法治意識覺醒,然而依然面臨“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法與情”、“中國式權與法”等法治建設困境;依然面臨著一方面埋怨別人不守法,另一方面自己卻不自覺地違法;一方面渴望用法律來保護自己利益,另一方面卻擔心法律限制自己自由。
  良法善治並非遙不可及。近年來,我國成功依法治理酒駕就是力證。李林說:“這幾年我國酒駕治理比較成功,法律一旦動真格,執法機關全面深入執法,公民發自內心重視,違法行為就能得到有效遏制。”
  人民追求安定、和諧、幸福生活的腳步一刻不曾停歇。平安中國、法治中國是小康社會的題中必有之義。
  上海金山區楓涇鎮“故事大王”唐秀芳,被當地群眾稱為“普法達人”,她非常善於總結農村中的真人真事,先後創作了一系列有關農村題材的法治故事。村民們都說,聽唐秀芳講故事,好比上了一堂生動的法治課,記得牢、用得上。
  張文顯說:“小到文明出行,大到依法治國,法治的根基在於公民發自內心的擁護,法治的偉力源於公民出自真誠的信仰。”
  讓“法治”成為全體中國人的最大公約數,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價值指引!
  執政能力法治領航中國未來
  法治建設水平和制度創設能力是一個國家外樹形象、內聚民力、永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文明國家的崛起和制度成熟定型,從未離開過法治能力的彰顯。
  中國之事關鍵在黨。歷史實踐反覆證明:全面實施依法治國、大力建設法治中國,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必須擔當的時代使命。
  面對法治建設新徵程,執政黨首次以全會的形式部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是事關國家長治久安的歷史跨越!更標志著黨的執政能力、執政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2013年2月23日,元宵節前一天,在北京中南海,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行第四次集體學習。回望歷史,執政黨依法治國的軌跡清晰可見——
  在黨的十五大確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基礎上,十六大明確提出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十八大報告深刻闡釋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要思想,十八屆三中全會更開啟了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新階段……
  當前,國家治理和依法治國進程處於重大歷史關口——
  從文明進程看——法治建設水平和制度創設能力是一個國家外樹形象、內聚民力、永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文明國家的崛起和制度成熟定型,從未離開過法治能力的彰顯。
  從歷史方位看——中國正處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點,培育制度優勢、建設法治文明是復興之梯、崛起之魂。
  從現實挑戰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諸多問題亟須凝聚共識、建立誠信、維護權利,法治建設亟待加強,國家治理能力亟待提高。
  法治中國建設之路還有很多關隘要闖。
  2012年12月28日至2013年1月3日,湖南衡陽市在差額選舉省人大代表的過程中,發生了以賄賂手段破壞選舉的嚴重違紀違法案件。
  一些黨員領導幹部迷戀“權力至上”;“拍腦袋就乾,掐腰子就上”以及“大包大攬”依然是慣用的決策方式。從不善法治、不會法治、不敢法治到將“依法治國”理念融入具化執政行為之中,還存在不小差距。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蔡霞認為,一些黨員領導幹部法治觀念不強、法治思維不彰、法治能力不足,是全面實施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一大制約因素。
  中國共產黨歷來有勇氣、有智慧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今年9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中國共產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路徑越發清晰——形成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各級領導幹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努力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
  當前,減政放權,政府權力“瘦身”,職能定位更清晰;建立權力清單,清晰劃定行政權力範圍,激發市場活力;依法治官、依法治權,制度反腐邁出重要步伐……用改革的辦法和法治的思維規範權力運行,清潔黨的肌體,提升執政能力。
  引領中國改革發展、化解當下社會複雜矛盾,必須緊緊依靠法治。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依法治國之路。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關乎改革全局,關乎人民福祉,關乎國家長治久安,關乎民族前途命運。
  新起點再跨越。在這個秋天,對美好未來鍥而不捨的中華民族必然會奏響鏗鏘有力的法治時代強音!
  新華社北京10月18日電  (原標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關乎改革全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j83wjdmo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