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28日美中兩國政府先後發表人權報告,美國國務院發佈《2013年度國別人權報告》,其中的中國部分宣稱北京“繼續收緊對基本自由的限制”,“包括壓制西藏和新疆維吾爾地區的人權活動”等。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針鋒相對發佈《2013年美國的人權紀錄》,指出美國暴力犯罪案件增加,全美僅死亡4人以上的槍擊案2013年就發生30起。此外,美國的“棱鏡計劃”嚴重侵犯人權,美國對8萬人實施單獨囚禁酷刑。美國還是侵犯他國人權最嚴重的國家,在巴基斯坦等造成大量平民傷亡。
  中美就人權互嗆,很有意思。很顯然,美國依然占著上風,但中國的反擊亦十分可貴。這個世界關於人權的論述太單一,它大體是西方價值觀和美國政治優勢的提煉,華盛頓一副俯視全球的姿態。中國推送了發展中國家的新視角,這一視角因中國和很多新興社會的不斷發展而逐漸獲得說服力。
  人權不是絕對概念,而是相對概念,人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從這個道理上說,中美人權一定都有各自的問題,兩國都應致力於各自國內的人權改善,誰都沒有資格原地踏步,以為自己老子天下第一。
  中美人權狀況是各自社會發展階段的產物,很難單挑出來硬性對比。如果非要就人權把中美的問題和爭議混在一起說,那麼有幾個基本事實必須確認:1,美國人權的現實基礎面貌比中國的好;2,中國人權的改善速度很快;3,兩國都有短處;4,白宮肯定不會比中南海更關心中國人的人權。
  歐美是現代人權觀念的發源地,客觀而言,過去的100多年中,西方對中國社會的人權觀念輸入總體上發揮了積極作用,有些壓力從歷史上回望也發揮了正效果。但這一大跨度的總結決不可用來對國家做具體的政治指導。
  歷史表明,當西方具有絕對的實力優勢時,西方人與非西方國家、尤其是與弱國小國談人權就會更多些真誠。當西方遇到挑戰時,尤其是同競爭國家談人權時,就會傾向於把人權作為外交博弈甚至戰略壓制的工具和手段。
  美國同中國談人權,上述兩重因素大概都有,但隨著中國崛起為具有與其競爭能力的國家,把人權當做對華博弈工具逐漸成為華盛頓制定政策的壓倒性考量。其中一目瞭然的是,中國人權事業快速發展是明擺著的,但美國的報告年年說中國人權“惡化”,它的目的就是要在國際上抹黑中國,在中國國內鼓勵針對國家政治現狀的不滿情緒。
  必須指出,美國雖繼續在中美人權爭議中占優勢,但這種優勢在快速萎縮。作為對華“人權戰”,它差不多用盡了“前三板斧”。如今的中國主流社會很清楚本國人權的問題,國家改革不斷針對它們做出改善的努力。而美國今天對中國人權的描述和指責,基本以中國異見人士的感受為出發點,與中國主流社會的感受和關切方向不合拍。此外美國總是把西藏和新疆涉分裂涉恐怖主義事件往人權上扯,這讓絕大多數中國人反感。
  美國現在對中國談人權常常“不懷好意”,這已成為越來越多中國人的認識。美國以人權的名義優待中國“藏獨”、“疆獨”頭面人物,對這些認識的形成起了巨大推動作用。
  至於中國互聯網上有一些聲音藉著美國批評中國人權吐槽,這絕非中國民意的真實面貌。如果美國人為此而得意,以為他們贏了,那麼對這樣的政治弱智,我們是不會有意見的。
(編輯:SN09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j83wjdmo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